#百家说史迎新春#
1951年6月,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规模最大的一场机动战,也就是第五次战役,顺利收尾了。
这次战斗中,在彭大将军的带领下,志愿军打败了敌人,一共消灭了8万5千多人。
但是,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有7.5万多人在战斗中牺牲或受伤,还有1.7万多人被敌人抓走了。
打完这仗后,李奇微带着“联合国军”搞起了磁性战术,这让志愿军在朝鲜的战斗愈发艰难,战局一下子就变得非常紧张了。
那么,毛主席派到朝鲜的那位“神奇将领”到底是谁呢?他有什么样的经历?他又是怎么改变战场上的形势的呢?
【一 王耀南与毛主席的初次相遇】
被毛主席派到朝鲜战场的那位厉害人物叫王耀南,他1911年在江西萍乡上粟县的上粟村出生。
王耀南从5岁那年起,就开始跟着叔叔学做鞭炮。在做鞭炮的过程中,他渐渐对怎么制作和使用火药产生了非常大的兴趣。
过了三年,由于老家遭了灾荒,王耀南和妹妹只好跟着妈妈,沿途乞讨,最后来到了安源找亲戚帮忙。
在安源有个煤矿,那时候王耀南才八岁大,就已经下到矿里开始谋生计了。
那时候,安源是共产党带动工人运动的主要地方,所以安源煤矿在红色革命里也是个很重要的地点。
1921年秋天,毛主席去到安源煤矿看看那里的工人运动情况,在跟井下干活的工人聊天时,碰到了一个只有10岁大的小男孩,他叫王耀南。
毛主席问王耀南叫啥名儿,王耀南瞧着面前这位教书先生,乐呵呵地回答:“我叫王耀南,因为生在冬天,矿工们都亲切地叫我冬小子。”
毛主席一听“冬伢子”这名字,立马来了精神,笑着说:“你叫冬伢子啊,我的小名儿是石三伢子,咱俩都是‘伢子’嘛!”
王耀南听了毛主席的话,忍不住开怀大笑,心里头对这位当老师的长辈特别有好感。
毛主席下到矿井里,问矿工们日子过得咋样。听说他们每天得干十多个小时的累活,一个月到手的钱却少得可怜,他心里也很不平。接着,他就跟大家讲起了革命的道理,呼吁大伙儿跟矿主斗一斗,争取自己的权利。
矿工们听得入了迷,这些道理对每天只顾着糊口的王耀南来说,简直是茅塞顿开,让他一下子就对革命充满了憧憬。
第二年四月,为了庆祝国际劳动节,当地的共产党组织想帮矿工们争取应有的权利,就计划了一场热闹的集会和游行,跟矿主提要求。
在这个过程中,安源县搞了个儿童团,专门去干些大人们不好做的事儿,王耀南很开心地参加了。
集会那会儿,王耀南带着他的小伙伴们,在矿井上头贴上宣传语,散发传单,下到矿井里则拉下电闸,弄坏些设备,以此来支持外面的游行。
有时候,工人们得在矿井里开会,为了不让工头在井下巡逻时发现,儿童团就得负责站岗放风。
每次瞧见工头偷偷溜到矿井底下来逮人,王耀南就机灵地上前,大声喊道:“嘿,大叔,您来啦!”
工头瞧出是王耀南在暗中传话,立刻挥起皮鞭抽向他,边打边吼:“叫什么叫?活腻了是不是!”
王耀南挨了鞭子,却一点也不怕工头接着动手,他朝着工人们集会的方向大声喊道:“凭啥打人呀?”
大伙儿一听到那些争吵的声音,马上就各自散开了。
刘少奇谈到儿童团的贡献时说:“我在安源带头搞大罢工,之所以能赢,全靠像王耀南这样的工厂工人帮忙!”
【二 红军中的工兵连长】
1927年9月,毛主席在安源的张家湾组织了一个军事会议,打算发动秋天的起义行动。
安源煤矿的工人们接到消息后,立马响应毛主席的起义号召,组建起了爆破小组。
王耀南打小就对火药爆炸特别着迷,加上这些年一直在矿井深处摸爬滚打,自然而然地就当上了爆破队的二把手。
秋收起义的号角一吹响,王耀南就带着队伍去炸了铁路,放出了起义的第一炮。
后来,王耀南跟着队伍一起去打萍乡,可是因为子弹和手雷不够用,王耀南就被紧急派回安源县,任务是给队伍做手榴弹。
毛主席带着起义的队伍,被敌人打得损失很重,最后只剩下1500多号人。这时候,再想打大的硬仗就很难了。于是,大家决定往井冈山转移,王耀南也跟着大伙儿一起上了井冈山。
第二年4月,朱德和陈毅带着南昌起义的队伍,跟毛主席在井冈山胜利会合。
到了年底,彭德怀带着他的队伍也上了山。
井冈山这个小地方突然来了上千号人,东西不够用了,特别是吃盐成了大问题,因为敌人封锁,根本买不到盐。
没想到这么快就没盐可用了。
王耀南从小就会做炸药,对炸药的配料和怎么做特别清楚。他晓得炸药里能弄出硝盐来,虽然这硝盐吃起来挺苦的,但它能给人的身体补盐。
王耀南去找朱德,跟他说了自己的想法。朱德很开心,觉得这个年轻士兵能想出这么棒的主意来解决部队的物资难题,所以就让他带着战士们去炼盐。
王耀南先指挥战士们架起一口大铁锅,从锅上刮硝下来,接着把猪皮丢进锅里熬煮,这样就做出了硝盐。没多久,这种做硝盐的方法就在部队里传开了,井冈山缺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。
朱德通过那件事认出了王耀南的本事,接着就亲自让他当上了红一军团工兵连的连长,还特别告诉他:“工兵这个角色可重要了,老早以前就有了。他们得开山劈石修路,还得搭桥过河,这活儿既光荣又不容易。”
1930年7月的时候,红军开始猛攻长沙城,王耀南带着他的工兵连也加入了这场战斗。
敌人用强大的火力守护着长沙城,红军战士们伤亡很大,进攻遇到了大麻烦。就在这时,王耀南挺身而出,主动要求当敢死队的队长,带着战士们去攻打敌人的河边防线。
红八军的头儿何长工同意了王耀南的请求,王耀南立马跳上了一艘装有机枪的船。他拿手榴弹炸毁了敌人的河上防线,接着一股脑儿地把长沙城的城门也给炸开了,为红军拿下长沙城立下了大功。
在接下来的几次中央苏区对抗敌人围剿的战斗中,王耀南带着工兵连多次立下大功,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授予了二等红星奖章。这枚奖章很厉害,有了它,一辈子都不会被判死刑,就像是古代的“免死金牌”一样。
第五次围剿没打赢后,红军就开始了漫漫长征路。
在毛泽东的带领下,红军三次渡过赤水河后,敌人的紧紧追赶和包围让红军队伍陷入了十分困苦的境地。
这时候,毛主席作为总指挥,心里想到了王耀南。他对总参谋长刘伯承说:“咱们部队现在最要紧的事儿就是过河,你得亲自去找找工兵高手王耀南同志,问问太平渡那座桥还在不在。”
王耀南一听到毛主席的指示,立马带着工兵连奔向太平渡和二郎滩,保护并看守桥梁,让红军队伍成功渡过了赤水河。
事后,刘伯承跟毛主席讲:“只要王耀南手头有烟,红军啥坡都能爬。只要王耀南能喝上酒,红军啥河都能趟过去。”
【三 地道战和地雷战之父】
红军走到陕北后,没多久抗日战争就全面打响了,国共两党又联手合作了一次,这时候,打日本鬼子就成了我们党最重要的工作。
1939年的时候,王耀南被调到八路军115师的独立支队,当上了副队长。
有一天,他收到了上级的指示,说有大约一千名日本军队把康城给占领了。
城里撤出来的军队和老百姓正被日军拼命追赶,上级让王耀南带着部队赶去支援,帮助他们安全突围。
面对强大的敌人,王耀南丝毫不敢放松警惕,他立刻下令部队抢占好位置,建起防线来抵挡日军追击的队伍。
打仗的时候,王耀南冲在最前面,一直站在最危险的地方。
猛然间,一颗手榴弹在王耀南身旁爆炸,碎片在他的肚子上划了一道大口子,肠子都露了出来。
王耀南心里明白,战士们现在正在前线拼死战斗,要是他们看到自己这个带头人倒下了,肯定会影响大家的斗志。
想到这些情形,王耀南强忍着疼痛把肠子塞回肚子里,接着又跟日本鬼子打了起来。
直到战斗打完,王耀南实在撑不住了,倒在阵地上,随后被战友们紧急送往医院救治。
当毛主席和朱德听说王耀南被日军的手榴弹炸伤了,他们马上下令医院,不管花多大代价都要全力救治。毛主席还特地派人送去了200块大洋,让王耀南能买上急需的药。他还亲自写了封信,称赞王耀南是真正的“民族英雄”。
最后,经过一番紧急救治,王耀南总算是从死神手里逃了出来,但伤还没痊愈呢,他就急急忙忙地要返回部队,继续和日本鬼子战斗。
1940年,八路军发起了规模宏大的百团大战,彭德怀下定决心要摧毁正太铁路。于是,王耀南接到任务,去帮刘伯承一起把攻打铁路的计划制定得更周全。
战斗一打响,王耀南就带着工兵战士们急忙跑到晋察冀去参加战斗。
在娘子关那里,王耀南让工兵们利用山体有断层的特点,搞了一次大爆炸,结果导致娘子关隧道发生了大坍塌。
在平汉铁路上,王耀南指挥工兵和民兵一起动手,把铁路拆掉并进行爆破等工作。
第二年2月份,彭德怀让王耀南负责建黄崖洞兵工厂的防护设施,还同意他大量用地雷和建永久性防御工事,还安排工厂去研发制造地雷、滚地雷这些土制武器。
王耀南巧妙地布下了地雷阵,成功抵挡了六千多名日军的进攻,还在抗战史上书写了一个奇迹:我方仅伤亡一百人,就消灭了八百名日本鬼子。
地雷在战场上变得越来越重要,所以上级安排王耀南去晋察冀地区推广使用地雷战的战术。
王耀南通过自己不断尝试,琢磨出了一套布雷方法,包括怎么做雷、怎么埋雷、怎么引爆、怎么让雷不被发现,还有怎么防止别人挖出来。
王耀南吩咐军区,为了让老百姓不受伤害,得下个命令,告诉所有部队和游击队,得亲眼瞅见日军真的在移动,才能装上地雷的引爆器。
日军走后,得由那些安装的人把没炸的地雷引爆装置拆掉,这个命令传得很开,后来就变成了大家都知道的“鬼子不走不上弦”的说法。
王耀南在抗日战争里,除了擅长地雷战外,还有一个大功劳就是搞地道战。
那时候,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建了好多碉楼,把公路连成一片,形成了像网一样的防线,一遍又一遍地朝着我们军队的根据地进攻。
为了改变老是挨打的状况,王耀南在冀中军区仔细琢磨后,想出了用地道打仗的办法。
借助村子里的地形,咱们把乡亲们原先用来放菜的窑洞和小地道进行了改造升级,让这些原本只能躲人的小地道,变成了既能防毒气、又能防水淹、还能防敌人挖掘的大地道。
这样,八路军和民兵战士躲在里面,既能避开敌人,又能突然袭击敌人,攻得出去,守得住家,保护咱们的根据地。
王耀南用的地雷战和地道战战术,很快在冀中地区闯出了名堂。日本人特别害怕王耀南,为了动摇我们的抗日信心,就瞎编谣言说:“我们扫荡时干掉了八路军的第三分区指挥部,还抓住了司令员王耀南。”
但其实,王耀南不仅活得挺滋润,而且还在不停地推广他那两大战略方法。
日本投降后不久,咱们就开始打解放战争了。
在解放战争的几年里,王耀南带着工兵队伍参加了保卫张家口的战斗,还负责在建平县挖防空洞等防御工作。
此外,王耀南还带领工兵参与了临汾、运城、晋中、石家庄、天津等多场战役的城墙爆破任务,他被称为“敢死队”的领头羊,多次因为表现出色而获得奖励。
在解放战争快结束的时候,彭德怀找王耀南聊了聊,想让他来当西北野战军的工兵头儿,并且还要管第7军,一起参加解放西北的战斗。
不过,由于晋察冀中央局当时安排他带着工作队去五台山搞土改试点,所以他没能去上任。
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席卷了整个西北地区,正准备大力开展经济建设之际,抗美援朝的战火突然爆发了。
【四 指导志愿军开展坑道战】
1951年6月,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得最大的一场流动战,第五次战役落下了帷幕。
这场仗,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联手作为攻打方,一共打死了联合国军8.2万人。不过,因为后勤跟不上、战术指挥等问题,志愿军这边也牺牲了7.5万多人,还有1.7万多战士在战斗中不幸被敌军抓住。
这次战斗,算是彭德怀将军打仗经历里比较少见的失利。
不过从进了朝廷开始,打防守仗就成了我们军队的弱项。
有个很明显的问题,就是我军虽然在战斗刚开始时能占领一些地方,但敌人用大炮和坦克一轰炸,这些地方就很容易失而复得,抢来抢去的,这说明我军的防守阵地不够稳固。
很多志愿军对打阵地战感到头疼,好多人都嘀咕:“情愿去攻下几座山头,也不想守一个阵地一小时!”
没有强大的火力支援,光靠野外的防御工事根本挡不住敌人的进攻,那我们要靠什么来抵挡敌人的炮火呢?
这时候,毛主席脑海中浮现出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,觉得那是打防御战的绝妙方法。因此,他希望志愿军在接下来的阵地战中,也能像那时一样,采用坑道战来对付敌人。并且,他立刻就想到了现在担任绥远军区参谋长的王耀南。
1951年9月7日,毛主席发了一道命令,让王耀南去朝鲜打坑道战。
王耀南接到任务去到朝鲜,他实地看了看后,给志愿军的地道防御工事提了些建议。
志愿军在山里挖了像隧道一样的藏身地,然后把这些坑道连起来,变成了更大的防御工事。这些坑道的口都朝着敌人的方向。
打仗的时候,每个排会守住一个地道,地道里会放机枪和迫击炮,而每几个地道之间还会放一门75毫米的山炮。这些地道相隔三四百米远,形状像六边形,好多个六边形地道连在一起,就像一张大网。只要敌人攻打一个地道,周围的十几个地道就能立刻开枪帮忙。这些地道还得特别结实,得能防飞机轰炸、大炮轰击、毒气和疾病、雨水、潮湿、火灾,还有寒冷天气。
过了一个星期,按照王耀南的提议,志愿军司令部下令全军在阵地上挖建防御工事,好抵挡敌人的进攻。
修建的地下防御工事对志愿军战斗帮助很大。在后来的马良山战役里,志愿军64军的191师有个连队,靠着这些地下工事,在短短一天时间里成功抵挡了敌人21次冲锋,还消灭了700多名敌人,而他们自己的伤亡只有26人。
英军28旅的头儿对这次的战斗结果很不满意,他又派兵去攻打志愿军的坑道。结果,他们扔下了1740具尸体,最后只能慌忙逃跑。
马良山战役里,191师的志愿军战士们靠着地道的掩护,一共打死了打伤了4340名英美军人,还打下了14架飞机,摧毁了6辆坦克,这对稳住西线的战斗形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。
到1952年的时候,志愿军在三八线上已经挖好了7789条地道,总长有1980.7公里那么多,还建了75万个掩护的地方。
在三八线周边30公里的地方,到处都是志愿军的藏身处。战士们利用这些地道,时不时地放冷枪、打冷炮,按照毛主席的“一点点消灭敌人”的办法来战斗。结果,在很短的时间里,他们杀伤的敌人数量,比之前五次大战役加起来还要多四倍。这足以看出,这些地道的作用真是太重要了。
志愿军挖的坑道,让美军的飞机大炮没了用武之地,《漫长的战斗》这本书里,还讲到了美国飞行员对志愿军坑道感到束手无策。
不管他们怎么在天上转来转去,就是找不到志愿军躲在哪里,但当地面部队一出现,志愿军就像幽灵一样突然集结,给他们来个狠狠的反击。
地道战在朝鲜取得了巨大成功,为赢得战争最终胜利打下了基础,这多亏了王耀南的付出。